本文转自:团结报
□ 陈文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但近期的春招季中,许多岗位还是明确将超过35岁的劳动者拦在门外。
当下,超过35岁不好找工作已经成为职场“共识”。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过度紧盯短期效益,片面认为年轻人更能适应快节奏工作并创造收益,这种偏见与固化认知相互交织。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场不断渲染中年人思维僵化、创新乏力的刻板印象,同时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导致中年人技能更新困难重重。
年龄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在社会层面,就业不公容易引发群体不满情绪;经济层面,人力错配严重拖累发展步伐,致使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年群体被迫闲置,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文化层面,功利主义倾向滋生,代际断层问题凸显。
打破职场“35岁魔咒”,构建职场公平生态,行业协会应发挥牵头作用,组建跨企业人才库,推动不同年龄段从业者之间的经验共享与技术互补。企业也应关注员工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为不同年龄段的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部分企业的导师制试点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推出的模块化课程等创新举措,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
我们期望构建一个年龄退居次席、能力占据核心地位的公平职场生态,让每个人的真实价值都能持续释放,人生黄金期不再因年龄而成为职业发展的分水岭,真正撕掉职场中的数字标签,让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在公平的竞技场上绽放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