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的本质是AI化。”这是何小鹏在2025年初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抛出的观点。此前,李想也有类似表述,“未来100%会做人形机器人,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十年前,“蔚小理”以颠覆者的姿态闯入汽车行业时,外界还在质疑电动化的可行性;而今天,当何小鹏宣称“小鹏的本质是AI汽车公司”、李想将理想定义为“全球领先的AI企业”时,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内核已悄然从“三电系统”转向“人工智能”。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产业链价值重估与生态重构的缩影。
01 AI重构产品定义:从“交通工具”到“移动智能体”
传统汽车的核心价值是机械性能,而新能源汽车的战场已转向“如何用AI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
1. 智能驾驶:从辅助到主导的进化
小鹏汽车以“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技术为核心,率先实现城市NGP(导航辅助驾驶)、无图智驾等功能的量产落地,并计划2025年推出L3级自动驾驶。其超大规模物理世界大模型和35亿元AI训练投入,构建了技术护城河。理想则通过MindGPT大模型与双系统自动驾驶架构,将车辆从被动执行指令升级为“主动规划任务的中枢”。两者的共同逻辑是:自动驾驶不再是配置选项,而是产品的DNA。
2. 智能座舱:从功能堆砌到情感共鸣
理想汽车的MindGPT-3o版本已能记忆用户习惯、协调家庭日程,甚至通过视觉识别环境主动提供服务,将座舱从“工具空间”转化为“生活伴侣”。小鹏则通过全场景语音交互和激光雷达融合技术,让车辆成为用户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终端”。这种转变背后,是AI对用户体验的彻底重构——汽车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具备认知与情感能力的“硅基家人”。
3. 生态延伸:从地面到空中的想象力
小鹏的飞行汽车布局(如“陆地航母”适航审定)与华为的“车路云”协同方案,展现了AI对出行场景的颠覆性拓展。何小鹏预言,未来低空飞行市场规模可能达汽车行业的20%,而这一切依赖AI对复杂交通系统的实时决策能力。
02 AI重塑技术研发:从“硬件优先”到“数据闭环”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逻辑正在被AI改写,数据与算力取代马力与扭矩,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1. 数据驱动的迭代模式
理想汽车通过29亿公里智驾数据训练模型,实现“用户反馈-OTA升级-体验优化”的闭环;小鹏则依靠超2.5EFLOPS算力储备,加速自动驾驶算法的演进。这种“软件定义汽车”的模式,让车企从“一次性销售”转向“持续服务”,形成“数据越多→模型越强→用户越依赖”的正循环。
2. 算力军备竞赛的隐忧与破局
华为的昇腾AI芯片、小鹏的云端训练集群、理想的8EFLOPS算力布局,均指向一个现实:算力已成为车企的“新型基础设施”。然而,高昂的算力成本与能源消耗也催生新问题。何小鹏直言,盲目追求充电速度(如6C以上)可能对电网造成冲击,规模化量产与用户普惠才是关键。
3. 跨界融合下的技术主权争夺
当小米宣布“全栈自研智能驾驶”、华为以ADS 2.0赋能车企时,科技巨头与车企的竞合关系愈发复杂。小鹏选择与AI公司深度合作,理想则坚持全栈自研,两种路径折射出同一目标:掌握AI核心技术,避免沦为硬件代工厂。
03 产业链重构:从“垂直整合”到“生态协同”
AI不仅改变产品,更重塑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协作模式。
1. 供应链价值转移
传统Tier1供应商的地位被削弱,高精度传感器(如激光雷达)、AI芯片(如英伟达Orin)、云计算服务商(如阿里云)成为新贵。小鹏自研的BEV+Transformer架构、理想的全栈多模态模型,均要求车企深度介入上游技术研发。
2. 全球化竞争的新维度
小鹏以欧洲为跳板,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输出全球,直面特斯拉与欧洲车企的竞争;理想则通过MindGPT的多语言能力布局海外市场。AI技术的可复制性,让中国车企首次在智能化赛道上具备“反向输出”的可能。
3. 政策与法规的博弈
欧洲对自动驾驶的保守态度与中国L3法规的落地,形成鲜明对比。车企需在技术激进与合规稳健间平衡,这也倒逼华为、小鹏等企业参与全球标准制定,争夺话语权。
04 挑战与展望
尽管AI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瓶颈,如自动驾驶技术在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其次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随着汽车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使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约AI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因素,麦肯锡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
但总体而言,AI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趋势不可阻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AI将在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
未来,新能源汽车或许将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车企们也需要不断创新并加强合作,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在这场AI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变革中脱颖而出。
05 结语
从蔚来的NOMI、小鹏的XNGP到理想的MindGPT,AI正在将汽车从工业时代的“机械造物”转化为智能时代的“生命体”。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汽车产业从“制造驱动”向“认知驱动”的跃迁。
当科技巨头与车企共同编织这张AI之网时,胜利者或许不是单点技术最强者,而是最能将算法、数据、场景与人性无缝融合的生态构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