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俣祺

导语:随着上周奇瑞也宣布了猎鹰智驾的下放,“全民智驾”也就从一开始的逐一入局进入到了内卷时代。
自研智驾成了「续命符」
前两天各家车企都公布了去年的财报,除了头部的几家,大多数车企都陷入了“卖一辆亏一辆”的怪圈,这也就导致大家在成本控制方面都过得“紧巴巴”的。
当然,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之前的价格战透支了利润,但当现在消费者对车企间卷出来的差价已经越来越不敏感,智驾也就成了新的赛点。
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去年智能驾驶研发占车企总支出的38%,成为仅次于电池的第二大成本项。
就连比亚迪也在财报中提到了“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2%”。
但不一样的是,人家比亚迪在这么多投入的情况下依然是最能挣钱的车企。

比亚迪能一直把成本控制的很好的原因就在于全栈自研,从自研车规级芯片到算法,用垂直整合的方式建起了成本“护城河”。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硬件成本被降到4000块钱左右,和原先的同类方案相比,成本只是当时的40%,这也就支撑起了比亚迪7-30万全系车型的智驾覆盖。
反过头来再看那些依赖供应商的车企,基本都陷入了“越买越贵还越跟不上”的恶性循环。
就拿合资品牌来说,采购第三方智驾方案的单套成本要高达两三万,导致许多合资车根本不敢标配。
再来看看其他传统车企,长安砍掉了30%的外购模块,自研的“诸葛智驾”也让成本下降了60%;
吉利更是投入了500亿打造自研的“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实现软硬件的同步解耦。
这么来看现在汽车行业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了,全民智驾的下半场,自研注定是唯一的法则。
不同路线的不同卷法
虽然自研现在已经成了主旋律,但是各家车企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当比亚迪用纯视觉方案开始攻打10万级市场,“激光雷达派”自然是坐不住了。
从成本的角度看,纯视觉方案的单车成本比激光雷达普遍要低8000-1.2万元。
就拿纯视觉的老大特斯拉来说,它家的FSD通过纯视觉能实现NOA功能,把硬件成本控制在3500元。
而“激光雷达派”则还是更依赖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禾赛科技的Pandar128去年的平均售价已经同比下降了10%-20%,部分车型搭载的128线雷达的硬件采购价已经接近6000块钱,但搭载3颗激光雷达的车型这方面成本还是很难避免的。
国金证券就在研报中表示,高阶智驾硬件成本仍是普及障碍,需通过立法明确权责、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但成本只是车企该考虑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技术路线的Battle,本质上还是技术和安全的竞争。
在很多用户和媒体的分享中,现在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系统已经进化到可以精准识别例如施工路段的锥桶这类临时障碍了;
而试驾纯视觉方案却在暴雨天出现过车道线误判等低级错误。
某机构拆解后发现,纯视觉车型在逆光场景下会误判其他静止车辆,而激光雷达车型则提前1.2秒就给出了预警。
还有第三方测试显示,激光雷达在夜间、雨雾等场景的障碍物识别率比纯视觉要高27%。
但比亚迪工程师反驳称:“中国复杂路况需要‘车路云’协同,纯视觉+高精地图的融合方案,在86%的场景下已达到L2.9级体验。”
虽然说目前纯视觉在准确性上可能有一些欠缺,但纯视觉方案的OTA迭代速度要快3倍,相信未来也会有不错的表现。
堆料下的技术空心化
当车企们都开始忙着如何“保价增配”,一股“技术预支”的风气已经开始出现。
就比如比亚迪号称“全系标配高阶智驾”,但事实上旗下搭载“天神之眼C”的车型仅支持高速NOA;
而零跑则发生过旗下车型交付半年后,还没推送一开始宣传的城市NOA,被用户嘲讽“买了个半成品”;
同样还是零跑,零跑 B10 搭载禾赛128线激光雷达,却选择了高通骁龙8650智驾芯片,最后想再升级却因为算力不足而导致系统卡顿。
以上这些可都不是个例,乘联会调研显示,32%的智驾投诉源于“宣传功能未兑现”。
行业乱象背后,是标准缺失下的概念狂欢
可以见得车企对“高阶智驾”的定义各不相同,这背后是缺乏标准情况下的偷换概念。
就像余承东所说:“把成本做低,让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但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最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
卷赢不在口头上
所以说真正的全民智驾,绝不看车企怎么吹,而是要看背后实打实的付出。
就比如奇瑞的“猎鹰智驾”让6万元的小蚂蚁(配置|询价)智驾版标配23项辅助功能,背后是历经45亿公里的真实路测+10亿公里的数字仿真;
比亚迪构建的“车端感知-云端训练-数据反哺”闭环,每天新增2000万公里学习数据;
小鹏XNGP之所以能实现“城市记忆泊车”,背后也是有2595个城市完成756万公里实测的结果。
魏建军曾经说过:“智驾不是秀场,高频场景安全验证是核心。”

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合适的智驾一定是能契合各种场景的。
就像吉利“千里浩瀚”智驾就针对国内特色场景进行了优化,能识别三轮车横穿、应对潮汐车道、处理隧道明暗交替等等;
而长安深蓝L07(配置|询价)的“哨兵模式”,可以在停车场自动录制剐蹭视频;
华为鸿蒙智行打通400家停车场数据,实现“代客泊车-自动缴费”全链路闭环。
由此可见,只有做本土化的创新才是真卷。
写在最后
所以说,最终真正胜利的将会是那些既能“卷价格”又能“卷技术”的车企。
就比如比亚迪用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奇瑞靠着全域验证来保证安全,小鹏靠数据迭代提升整体的智驾体验,他们都在为智驾普惠而努力。
就像王传福所说:“智驾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成为每个家庭的出行标配。”
当某一天,我们的车能像手机一样常用常新,到时候就会明白,这场内卷只是智能化的起点。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