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台风来临的联想——许峰老师新作《台风“杜苏芮”来临前随感》赏析

台风来临的联想——许峰老师新作《台风“杜苏芮”来临前随感》赏析
2023年08月06日 17:46 新浪网 作者 仰文文化

  文/邹中海

  “乌云压顶似无声,偶闻撕心闷雷鸣。

  安知旱裂时日久,唯望风雨涤红尘。”

  这是著名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写的一首新诗。诗人从虚处发端,从内心落笔,隐隐若若的风雷声,照见的是诗人的赤子情。不由让我想起,郑板桥的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国真正的文人墨客都是有担当的,他们不可能为一己私利而置社会道义于不顾。中国的文人尤其是中国的名士,家国情怀和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爱 ”,一直是他们思想的核心,他们把自己的仁与爱,都化作涓涓细流,流入了广袤的大地。历史上文人墨客宣扬的仁政、仁爱,其本质核心都是爱人,体现的是“民胞物与”的精神,如果背离了这种精神,思想境界就会大打折扣。

  许峰老师的这首诗,在思想境界上与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写的这首诗极为相似,体现的是他们关心民瘼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思想。他们的这种思想,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脉与气韵。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鲁迅、闻一多等莫不如此。

  几日前,超强台风“杜苏芮”过境华夏,给华北、黄淮等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峰老师以新闻人特有的敏锐、诗人的激情,写下了这首兼具有记录与抒情功能于一体的佳作!

  许峰老师是活跃于当代诗坛、最有文人气质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既有文士的飘逸,也有侠士的柔情。随着我的进一步了解、互动和研究,我发现许峰老师的内心世界有两种身份,文士与侠士,并可同时自由转换。他内心的善良,指向的是一颗菩萨心肠。所以他既不像一些侠士一样放荡不羁,但却有侠士的正直、豪爽、豁达与坚毅;也不像一些文士那样故做高深,严肃刻板,但却有名士的幽默诙谐和文釆飞扬。他是性情中人,和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但却与常人沉浸的束缚不同,他的喜怒哀乐是建立在大彻大悟之后升华的一种境界,包含着自信或悲悯,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展望,但有时也会因对现实生活的缺憾而产生忧伤。他始终经营着自己的内心,营造着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所以他的作品和人格都是完整的。不管是鞭策还是激励,也是很纯粹很纯真的那种,不会刻意去“装”或“作”,这是一种高级的朴素,其修为已达知行合一的程度。

  这首《台风“杜苏芮”来临前随感》,写于超强台风“杜苏芮”来临时的前几日,所以诗人用的诗题是“来临前随感”,诗歌有预警的味道。全诗如下:

  台风“杜苏芮”来临前随感

  ◎许峰

  乌云压顶似无声,

  偶闻撕心闷雷鸣。

  安知旱裂时日久,

  唯望风雨涤红尘。

  ——2023台风“杜苏芮”登陆前于南海边

  这场台风威力之大,超过了预期的设想,它的影响之深,降雨量之大,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了极端降雨过程,引发了洪涝和严重的地质灾害,局部地区尤为严重,甚至有人员伤亡情况见于报端。据有关报道,北京的有些地方,平均降雨量达471.1毫米,局部降雨点位达723毫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诗人试图用自然的笔触,对民众表达极深广的同情,把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实行精准的对接。

  诗人在恵州工作多年,恵州临海,当然知道台风的破坏性。所以当他得知有台风过境时,诗人的担忧之心就忧心忡忡。从这首诗的首句也可看出诗人当时的心情,用“乌云压顶”来形容诗人此时的心情,在字面上就能感知到沉重。此诗在艺术上处理得非常好,把具体的情景与诗人的情感融于一炉:“乌云压顶似无声!”“乌云”可指心境,也可指实景,虚虚实实,飘飘渺渺,但非常形象和有力度!“压顶”瞬间就能让人想到泰山,以泰山之重,来描述心情之重,力逾千钧!同时又以“乌云”之轻,对比着泰山之重,对撞的感觉非常强烈,因而产生的画面张力也如电闪雷鸣。

  上文讲到,“乌云”这个意象不一定只是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那片空中之云,还可推断出此时诗人心中的那片“愁云”,一语双关,借物喻意,道出了诗人的真实感受。

  在这首诗里,诗人是感性的,风雨雷电带动的前奏,引爆了诗人的诗情山洪爆发!

  这首诗开局不凡,形象鲜活。诗歌应用通感手法,增加了文学的层次和变化,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营造了偌大的宇宙世界。似乎一切都可包裹其间。再以“乌云”这个意象为例,“乌云”这个词本属于视觉范畴,但它和“压顶”构筑在一起,就有了一种触着上的感知功能;“无声”本是听觉功能,连到一起就实现了从视觉到触觉、再到听觉的三级跳跃,完成了从形到声的立体转换,让文字变得形象、空灵、动感、声情并茂,充满诗意。

  我非常喜欢许峰老师的诗,他的诗语言清新,境界高远而有禅意。我们再以这句诗来论,探讨一下其中的禅意。“乌云”可实指天空中的云彩,也可虚指诗人心中的那片“愁云”,这种感觉,就能让诗变得虚虚实实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于是就有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性基础!这句诗从艺术性和思想性来看,也可圈可点,诗以自然之物作为纽带,反映的却是“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这也是诗人最大的贡献之一。第二句“偶闻撕心闷雷鸣”,继续强化了上句诗的渲染力度,并有“承”的作用,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推上高潮。后两句诗在思想性上一脉相承,但在文字表达上却有较大的反转,戏剧性的变化形成了强烈对撞。如果不熟悉诗歌创作的人,很可能会把前两句和后两句看作是逻辑上的矛盾,因为前两句体现的是担忧,而后两句则有盼的愿望,这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一种表现技巧,这样的目的能使诗歌产生张力,进而产生戏剧化的效果而让人印象深刻。艺术是相通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让人争论了几百年。诗歌断裂、跳跃与落差,恰恰是产生张力的衔接处。另外,诗歌的表现手法可多种多样,迂回、撕裂,跳跃、对撞等都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但有个前提,文字可以断裂,意境不能断。否则,表达就会不完整。现代诗家认为,诗的外韵可以断裂,但诗的的内韵要一直“粘连”。王国维先生说的“隔”与“不隔”,就是指一句话,断成三四节,但连起来的意境,仍然不能变。凡此种种,则可视为“不隔”。我们再看许峰老师的诗意,尽管文字在转折上出现落差,但意境始终相承,文字的落差,也促成了诗歌结构的质感,所以说是非常好的诗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在结构上,也讲究“起承转合”,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就是“转”。“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更是如此,此诗第三句的变化,就是防止诗歌的平铺直叙,以达到一波三折或峰回路转的效果。而且,在这场台风之前,华夏大地有些地方已经干旱很久了,如果不是造成了灾难,其实也需要一场雨来滋润。身为诗人的许峰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现象。只有心里装着人们的人,才会如此关注民生。仔细玩味,这句诗在哲学上,也是矛盾的统一。第四句是合,是全诗的收束也是主题的的升华。把三、四句连在一起,就是:“安知旱裂时日久,唯望风雨涤风尘!”的联句。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是在利与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既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在对待山洪暴雨时如何避险、和谐共存的智慧体现。从谏如流,堵不如疏,只有尊重自然,顺势而为,才能顺畅畅通。

  大自然自有大自然的法则,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首诗给人们的启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成功地回答了天意不可违的自然现象。

  著名科普作家杨文丰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形神和谐,启智启美”。这是一切文艺的美学准则。美国超试验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爱默生在《自然沉思录》中说过:“自然是精神的象征”。在科学普照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能成功预测到台风暴雨的走向,但一天天坏下去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用笔呼喊,这个很考验诗人的良知和担当精神,以及不断追问的勇气,在许峰老师的诗歌中,都会找到坚定的答案。

  不管是叩问或者是预警之作,都必须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和灵魂的高度自觉,才能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写得出这么影响深远的诗歌。也无论是浪漫主义诗人或者是现实主义诗人,都是如此。从古至今,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北征》,再到许峰老师的诗歌,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本诗以沉重的笔触,紧扣台风这个话题,驰思纵笔,深入展开,使读者对台风这一自然现象以及大自然的性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面前,诗人还进一步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存联系起来,紧紧抓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以悲悯之心来审视这种特有的、却必须面对的自然现象,使人类在生态文明面前时时保持着警醒,因而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总的说来,这首诗体现了一位诗人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生态环境日益失衡的关切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使命。

  许峰老师心地善良,家国情怀特重。他看重的不是自己的名和利,而是他眼中的苍生,所以他的诗情画意,从来都是爱的动力。他写了几百首诗,每一首都能看出诗人的性情和品性。很多读者都认为他的诗,承担的是社会道义和责任。这首咏台风的诗亦如是!

  ——写于2023年8月6日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l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湖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