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来自中国澳门的Companhia de Comercio Luz Limitada(光贸易有限公司)的主体公司Epsium Enterprise(以下简称“Epsium”)股票代码:EPSM.US,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首家通过IPO直接上市的中国酒类中概股。此次IPO发行价为每股4美元,共募集资金500万美元,上市首日股价开盘即涨超20%,盘中最高触及5.38美元,市值一度突破6000万美元。
一、Epsium这家公司是什么来头?
Epsium深耕高端酒类市场,99.73%的收入来自中国白酒(如茅台、五粮液等)、法国干邑及苏格兰威士忌的分销,客户覆盖澳门及周边地区的酒店、赌场和酒类零售渠道。尽管2024年受澳门旅游市场波动影响,其前六个月营收同比下降至711万美元(数据来源:SEC招股书),但凭借轻资产运营模式和区域垄断优势,仍成功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Epsium为何能成中国酒企美股"第一股"?
Epsium的成功折射出中国酒企赴美上市的深层逻辑与行业趋势:
1.纳斯达克的包容性
行业无限制:相比A股对白酒企业上市限制、港股高财务门槛,纳斯达克对酒类企业持开放态度,允许其通过IPO或SPAC等方式登陆。
低门槛与灵活性:纳斯达克对盈利无强制要求,更看重商业模式与成长潜力。Epsium虽规模较小(年营收千万美元),但其轻资产运营+高端市场定位的差异化策略符合美股偏好。
2.Epsium的差异化破局
聚焦细分市场:Epsium聚焦澳门及周边地区的高端消费场景(如赌场、五星级酒店),通过与头部酒企签订独家分销协议,形成区域垄断优势,避免与国内酒企直接竞争。
轻资产模式:以进口分销为主,无需自建产能,将产品生产环节完全外包,自身专注于渠道拓展与品牌运营。这种模式避免了自建厂房、设备等重资产投入,使固定资产占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有效降低了资金占用风险。
3.行业趋势推动
国内融资遇阻:A股上市停滞、港股财务门槛高,迫使中小酒企转向美股。
国际化战略需求:美股上市不仅能融资,更能提升品牌全球曝光度,为产品出海铺路。Epsium通过纳斯达克IPO,直接推动其在欧美市场的渠道拓展。
华谊信资本评价:相较于传统酒企(如茅台需承担生产、仓储等重资产成本),Epsium的轻资产模式更贴近“哑铃型”企业结构——两端强化研发(选品)与营销(渠道),中间外包生产。这种模式在消费升级与跨境贸易领域具有可复制性,尤其适用于高附加值、低标准化的细分市场,其成功经验为中小型酒企学习。
三、对中国酒企的启发:赴美上市的“三重突围”
Epsium的案例为中国酒企指明了三条破局路径:
1.讲好“中国故事”,突破文化壁垒
纳斯达克偏爱“颠覆性叙事”,无论是特斯拉的电动车革命,还是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资本更愿意为“想象力”买单。将中国白酒与“东方奢侈品”概念绑定,开发低度化、小瓶装产品,迎合欧美市场偏好,白酒企业完全有可能复制茅台在国内的资本神话。
2.借力资本工具,加速全球化布局
娃茅酒业借道SPAC加速纳斯达克布局,富谷集团、华鑫酒业则通过OTC转板路径冲刺美股。这些企业正通过差异化资本工具,打破传统IPO周期桎梏,抢占中国酒业国际化先机。
3.强化合规与风险管控
在美股严格的财务披露要求下,企业需提前构建符合国际审计准则(ISA)的内控体系,确保财报透明度与合规性。与此同时,面对中美监管的不确定性,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或设立海外子公司,不仅能增强资本信任度,还可通过架构优化分散地缘政治风险,为全球化布局筑牢合规防火墙。
总结与展望:中国酒企的纳斯达克时刻
Epsium的案例表明,中国酒企需跳出传统竞争框架,通过“文化赋能+资本工具+合规升级”实现破局。自2016年金徽酒登陆A股后,国内资本市场对白酒企业彻底关上大门——证监会明确将白酒行业纳入“禁止上市”范畴;港股虽未明令禁止,但要求三年累计盈利超8000万港元且年收入过5亿的财务门槛,叠加流动性不足导致的估值折价,亦将绝大多数酒企拒之门外。
Epsium的成功不仅是资本的胜利,更是中国白酒文化自信的体现。当国内IPO通道持续收窄、港股估值体系难以承载酒类资产溢价时,纳斯达克正在成为培育全球化酒业品牌的新沃土。通过构建"ESG+文化叙事+跨境资本"的创新模型,中国酒企完全可能打破地域估值桎梏。下一个“破局者”,或许就在你我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