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对网红夫妇在商场就餐后,商场随即进行消毒的举动引发热议
近日,一对网红夫妇在商场就餐后,商场随即进行消毒的举动引发热议。当事人质疑此举系因“被传患病”导致歧视,而商场回应网红夫妇称“每月固定流程,不存在歧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公共卫生事件后公众的敏感神经,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防疫常态化下,既保障安全又避免误解? 1. 被放大的“消毒动作”,为何刺痛人心?疫情三年,公众对“特殊消杀”难免产生条件反射。当事人的质疑,本质上是对“被区别对待”的担忧;而商场的迅速回应,则反映了企业对舆情的谨慎。双方立场均可理解,但事件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公共场所的防疫措施,如何兼顾效率与人文关怀? 2. 消除“消毒羞耻”,需更透明的规则若商场能主动公示消毒记录(如时段、区域、原因),或通过广播、标识提前告知顾客“每日固定消杀时间”,或许能减少误会。防疫不应成为“神秘操作”,公开透明才能化解猜疑。 3. 超越个案:我们都需要一份“理解清单”顾客对商家的防疫举措多一分信任,商家对顾客的情绪诉求多一分共情——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当社会逐渐走出疫情阴影,如何重建公共场合的互信,或许比讨论一次消杀更有意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 复制视频网址
- 拷贝调试信息
- V11220.210521.03
网络有点卡?建议稍后观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