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视看今天
刘女士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蜡黄的脸,满是无奈。半年前,她发现自己脸色暗沉,以为是年龄增长、胶原蛋白流失的正常现象,便网购了一堆护肤品,希望能改善皮肤状态。可几个月过去,她的脸色不仅没有好转,眼白也变得发黄,偶尔还会腹痛。刘女士心里一惊,赶忙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她如坠冰窟——肝癌。

医生在问诊时了解到,刘女士一直很注重养生,尤其喜欢自己泡药酒喝,这一习惯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医生告诉她,正是这长期饮用的药酒导致了肝脏损伤,最终引发了肝癌。刘女士后悔莫及,可一切已经太迟了。
牛奶致癌?别被误导了!
2022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调查了超过51万人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经常食用乳制品的人,肝癌风险提高了18%。消息一出,很多人开始怀疑牛奶的安全性,甚至准备把牛奶从日常饮食中剔除。

但真相真的如此吗?其实,这项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并不能直接证明牛奶会导致癌症。研究作者也承认,研究存在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相反,《柳叶刀》曾发表研究指出,适量摄入乳制品(如每天244克牛奶或酸奶)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牛奶是钙质的最佳来源之一,对骨骼健康、大脑发育等都有诸多益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牛奶及奶制品。

所以,牛奶不仅能喝,还应该继续喝,它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伤肝的食物,你还在吃吗?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对肝脏有害的食物其实另有其“物”,而这些“隐形杀手”往往被我们忽视。
酒精——肝脏的“头号杀手”
酒精是肝硬化的主要诱因,而肝硬化又是肝癌的高危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不喝酒的人,长期饮酒者患肝癌的风险增加了2.58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每天摄入酒精最好控制在45克以下,最好是完全戒酒。

发霉食物——隐藏的“毒药”
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的强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黄曲霉毒素下,患肝癌的风险会增加3.75倍。所以,一旦发现食物发霉,一定要果断扔掉,不要心存侥幸。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肝脏是人体的“沉默器官”,通常在受损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当肝脏损伤严重时,身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肝癌来临的前兆。
蜘蛛痣——肝脏的“警示灯”
蜘蛛痣是一种形状类似蜘蛛的红色痣,用力按压后会变白,松开后又恢复红色。它的出现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有关。如果同时伴有乏力、肝掌等症状,可能是肝癌的早期信号。

皮肤发黄——黄疸的“预警”
皮肤发黄是肝脏病变的典型特征之一,医学上称为黄疸。这是因为肝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堆积。通常从眼睛、面部等上半身开始发黄,严重时全身都会发黄。
掌心异常发红——肝掌的“标志”
当手掌大小鱼际处出现片状红斑,按压后消失,松开后又出现时,可能是肝脏功能下降的表现。这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导致激素在体内堆积,刺激血管扩张。这种症状被称为肝掌,是肝癌的潜在信号之一。

肝区疼痛——肿瘤的“信号”
随着肝脏肿瘤的生长,可能会牵拉肝包膜,导致肝区疼痛。如果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肝脏检查。
预防肝癌,从现在做起!
预防肝癌并不难,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远离肝癌的威胁。

接种疫苗——预防肝癌的第一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肝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乙肝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建议大家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患有慢性肝炎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包括肝功能、肝脏超声等项目。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可以及时进行干预,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戒烟戒酒——远离肝脏“杀手”
吸烟和饮酒是肝癌的两大高危因素。戒烟戒酒不仅能降低肝癌的风险,还能减少其他多种癌症的发生。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尽早戒烟戒酒。

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虽然能治疗疾病,但不当使用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平时要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潜在毒性的药物。用药时一定要遵医嘱,定期检查肝功能。
健康饮食——守护肝脏的“防线”
保持均衡健康的饮食对肝脏健康至关重要。平时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食物,避免食用霉变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健康。

肝脏是我们身体的“化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等重要功能。保护肝脏,就是保护我们的健康。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肝脏健康,远离伤肝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肝脏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