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大模型密集开源:会给全球AI领域带来什么影响?

中国大模型密集开源:会给全球AI领域带来什么影响?
2025年03月26日 17:16 新浪网 作者 Ai前沿圈

  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迎来关键转折点——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竞赛”转向“开源共享”的规模化落地。自年初以来,以DeepSeek、阶跃星辰、阿里云、百度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密集开源多模态、语音、视频生成等大模型,掀起了全球AI技术生态的“中国浪潮”。这一趋势不仅加速了国内AI应用的普及,更引发了对技术路线、商业逻辑与国际竞争格局的深度思考。

  

  

开源浪潮: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

  中国大模型开源的核心动力,源于技术普惠与产业协同的需求。2025年1月,DeepSeek开源其大语言模型后,迅速跻身全球AI产品日活榜第二,覆盖157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突破千万。紧随其后,阶跃星辰开源全球参数最大的视频生成模型Step-VideoT2V和语音交互模型Step-Audio,技术性能超越同期国际同类产品。这些开源行动大幅降低了企业和开发者的使用门槛,中小厂商仅需500美元即可基于开源模型训练出媲美GPT-4V的应用。

  

  开源模式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控制。清华大学刘知远教授指出,开源共享能加速技术迭代,推动“算法优化—场景落地—数据反哺”的良性循环。例如,阿里云“魔塔”社区通过汇聚2300余个开源模型,吸引全球200万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累计下载量超2000万次。这一模式与闭源巨头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在商业利润上占优,但技术壁垒正被开源社区的集体智慧逐步消解。

  

国际认可与竞争:从“追随者”到“规则塑造者”

  中国开源大模型的国际影响力在争议中凸显。2024年,斯坦福大学AI团队被曝抄袭清华大学与面壁智能联合开发的开源模型“小钢炮”,事件以涉事团队道歉并撤下模型告终。这一“倒反天罡”的案例,折射出中国大模型技术已从“跟跑”转向“并跑”。美国国防部在2024年报告中承认,中国在应用场景落地和算法优化上具备独特优势。

  

  然而,竞争远未结束。欧盟通过立法强化AI监管,对开源模型实施“有条件豁免”;美国则加大对闭源技术的军事化应用投入。对此,中国选择以开放应对封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构建“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提高国产化率;同时,科技部牵头成立“大模型开源联盟”,推动数据、算力与算法资源的标准化共享。

  

商业化难题:开源如何找到可持续路径?

  尽管开源生态繁荣,盈利模式仍是悬而未决的挑战。2024年,阿里通义千问因代码下架事件暴露开源模型的稳定性风险,其商业化团队在价格战与场景化落地中陷入困境。DeepSeek虽凭借开源迅速占领市场,但如何通过技术服务、定制化开发实现盈利,仍是待解课题。

  业界对此观点分化。创新工场李开复认为,未来竞争将转向“中台能力”,即企业能否基于开源模型快速响应行业需求,例如医疗诊断、智能制造等垂直场景。而反对者担忧,过度开源可能导致核心技术外流。对此,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杨丽蕴呼吁,需明确开源边界,建立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未来:生态建设与全球协作

  中国大模型开源的下一步,关键在于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当前,国产AI产业链已在四大方向取得突破:智算中心建设、IT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与云计算。江苏润开鸿公司副总裁于大伍指出,需攻克高能耗、软硬件生态封闭等瓶颈,例如通过异构计算架构降低算力成本。

  长期来看,开源与闭源或将走向融合。正如《瞭望》周刊分析,短期两者需在“技术壁垒与生态开放”间平衡,长期则可能仿效互联网,形成全球共建的开源基础模型。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小涓强调,无论模式如何演变,维护竞争性市场结构、保障技术创新活力才是核心。

  

结语

  2025年的中国大模型开源浪潮,既是技术实力的彰显,也是对全球AI治理规则的深度参与。从斯坦福抄袭事件的“被动认可”,到DeepSeek、阶跃星辰的“主动引领”,中国正以开源为支点,撬动智能时代的全球话语权。然而,这条路上仍需破解商业化、安全与生态协同的难题。唯有坚持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方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