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2017-05-04 12:54:28 童济仁汽车评论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本文希望换一个视角,从体验者的实际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分时租赁”模式在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开始“逼走”了为尝鲜而来的消费者?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吴邪

共享经济,应该是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当初,滴滴聊“共享”,顺风车应运而生。如今,ofo和摩拜“大行其道”,将共享单车推向了街头巷尾。有人说,共享经济的燎原之火还将燃烧到汽车行业,典型的,是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模式,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包括北京的Gofun、上海的EVcard等十数家,甚至于还有“已被扼杀”的友友用车。

本文希望换一个视角,从体验者的实际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分时租赁”模式在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开始“逼走”了为尝鲜而来的消费者?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分时租赁,是怎样的一种共享模式?

前文中提到Gofun和EVcard,是特点最为鲜明的一类汽车共享模式: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区别于传统租车,分时租赁的“自助化”程度相当高,手机APP是核心,初次注册流程也基本雷同:下载APP,绑定手机号码,在线上传驾驶证照片,等待审核,用车需提供押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助化的分时租赁模式,使运营公司“轻资产”成为可能。首先不需要提供专门的服务门店,也可以最大化地减少服务人员;再则,所运营的车辆可以向主机厂“再租赁”,亦不失为将来电动汽车解决“如何卖出去”的一条途径;另外,租车押金带来的庞大资金沉淀也会是投资巨头看重的一个层面。

但同时,由于所运营的车辆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停车位”就是不得不面对的投资重点。“换电模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又重新走回了重资产的老路,可“充电桩不足,停车位难求”的事实,也的确先天性地埋下了用户体验遭诟病的祸根。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无车可租,无位可还?

由于生活在“上海汽车城”,早在2015年,我的身边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分时租赁汽车共享模式的推广活动。最初是以尝鲜的目的加入了这一阵营,也较早地开始接触有着微型车尺寸的共享电动车:荣威E50和奇瑞EQ等。原先“吃螃蟹”的人不多,虽然网点少,但基本可以做到“随用随取”。

后来,使用共享汽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新车数量在增加,网点也在大范围铺设中。然而,当流量猛增之后,潮汐效应渐显,白天租不到车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到了晚上,很多车涌现在同一个网点,充电桩和停车位皆有限,无法保证所有车辆都能在这一网点还车。而且,该电动车还车的前提是接上插头充电,否则无法完成还车,在车位爆满的情况下,只有停在车位附近通过客服热线手动还车。甚至于,还出现了社会车辆与共享汽车抢占专用停车位的情况,本来就激化的“还车矛盾”也就更难解决了。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凡共享之物皆是一面“照妖镜”?

共享单车被损毁、被私藏,成为社会公民的一面“照妖镜”,共享汽车亦如是。当然,但凡依靠用户素质才能实现最优体验的产品,未必是设计优化的产品。只是,无人监督的共享经济确实很难逾越用户素质这道坎。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分时租赁的汽车共享模式,准入门槛并不高,即使是实习期的驾驶证,也可以轻松通过。这也导致了共享汽车新手过多的问题,对汽车操作不熟练,缺乏上路行驶的经验。由于计费模式按用时长短计,很多用车人为了省钱,一味追求开车速度。车舱内的用车环境令人担忧,一方面是部分用车人在车内吸烟或丢弃垃圾,另一方面,与运营方后期缺乏维护有关。

列举两个例子:1、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文,表示自己达成了在已停有两辆共享汽车的两个车位间,强行“塞”入一辆车的成就,只有从后备厢门“钻”出来。为了还车而如此停车,叫后面租到这辆车的人怎么办?2、某次在路上,看到一辆前脸左下包围被“撞”缺失的共享汽车仍在奔跑,当时一惊,一旦发生类似的碰撞事故,是否用车人隐瞒不报,运营公司也就被“蒙蔽双眼”了,而还敢开这车上路的人,心该有多大?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车况堪忧该向何人追责?

共享汽车缺乏维护,一些小问题也可能渐渐变成大问题,表现出来的,正是车况堪忧的问题。有时候,回头想一想,分时租赁模式的落地在于借助了智能手机APP的普及化,并没有逃脱传统租车模式“租赁”的本质。再简而言之,类似于以前到书店租书,或者去网吧“分时租赁”电脑,最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借出去的书缺了页码,被人做了剪报,网吧电脑的使用寿命明显比家用电脑短。

尤其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共享汽车更容易遭受到“不知该向何人追究”的产品损失问题。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共享汽车,车况很难得到保障,甚至有朋友曾遇到因路面颠簸而突然断电的情况,之后只能勉强停在路边,等待拖车救援。

我为何对共享汽车“敬而远之”?

▎小结

共享经济的趋势仍然势不可挡,大量资本涌向ofo和摩拜是最佳例证,诸多汽车品牌也逐渐看好并布局于共享出行。在未来,这仍然是一个大话题。只是,时值当下,就已有的共享产品而言,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无人监管,用户的素质被推向一个相当高阶的层面,但这也无法成为共享产品“甩锅”的理由,在产品设计上,在管理逻辑上,这些“共享者”们也在“摸着石子过河”。以上文中提到的共享汽车为例,其平台APP上已经开始提供“有车提醒”的功能,但“僧多粥少”和“潮汐效应”的影响仍难以彻底改观。

“在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很多尝鲜者只有选择暂时退出,退还押金,卸载APP。汽车共享的决胜点,除了追求规模化,或许也应该把用户的体验放在第一位了。”

想要了解更及时、更全面的车市消息,立刻关注微信公众号:AutoTong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