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汽车生产平台,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尤其当我们去4S店购车时,销售人员普遍会介绍到它们销售的车型出自XXX平台,如大众MQB平台,雷诺-日产CMF平台、沃尔沃-领克CMA平台等。一时间,似乎大家不鼓吹一下自己车型的生产平台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颇为有趣。
其实,大家这样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家平台也不无道理。因为一个先进、成熟的汽车生产平台能够大大提高车企的生产研发效率,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汽车的各项技术性能,最终车企也能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
现如今,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很多车企已经意识到,采用平台化思路开发新能源汽车更是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关键路径。比如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的大众MEB,就是典型的采用平台化战略开发新能源车的思路。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早提出平台化思路开发新能源车,并落实到商品车上的企业,不是欧美那些百年汽车巨头,而是中国的比亚迪!

(上图:比亚迪e平台)
从2015年开始,比亚迪便以其在新能源行业积累的近20年经验,以及百余项新能源车专利技术,率先开启了“e平台”项目。2018年,比亚迪正式对外公布e平台成为全球首个可开放共享的电动汽车平台,并推出了首款采用e平台技术开发的车型——元EV,随后又推出了基于e平台打造的秦Pro EV、全新一代唐EV等车型。凭借e平台的集成化、标准化优势,这些比亚迪e平台车型的长续航、低能耗、空间布局合理、性价比高的优势很快就得到凸显,让业内真正领教到平台化战略赋予新能源车的巨大优势。
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性能——
“33111”为e平台赋能
为了能搭乘上来自新能源的“高速列车”,近几年,车企们争先恐后的推出了不少新能源车型,试图领先一步,抢占新能源市场的先机。但是从产品本质上看,多数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仍是在传统燃油车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与改造,各零部件制造需单独开发生产,不仅集成程度低,体积庞大,还影响车辆行驶效率,使新能源车型原本经济、高效等特性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弊端明显。而在这一点上,比亚迪的做法则完全不同。

比亚迪领先行业率先推出了以“33111”为技术核心的e平台,通过“33111”高集成化系统设计,能极限压缩空间,从而开发标准化模块,形成标准化程度高的e平台,因此,e平台也可以用“33111”来表示。在代号“33111”中,第一个“3”是指将驱动电机、电控和减速器进行三合一;第二个“3”是指将高压充配电系统进行三合一,也正是这两个高度集成的“3+3”使比亚迪电动车拥有了高性能、低能耗的产品特性。另外,在“33111”中,第一个“1”是指集成式车身控制器;第二个“1”表示一块搭载“DiLink”系统的智能旋转大屏;第三个“1”表示一块长续航、性能稳定的动力电池。
以“33111”高集成化为核心,促使“e 平台”实现高标准化,不仅令各个模块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很好解决了性能与成本这两个矛盾体,使之达到一种平衡,更为下一步技术性能升级预留提升空间,使比亚迪在未来可更便捷的实现产品线拓展,快速迎合新消费需求。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出自e平台的哪款车型,都能拥有更宽敞的驾乘空间、更长久的续航里程、更安全可靠的车辆性能、以及更具性价比的价格,这也是将来用户最大的受益点。元EV 360是第一款搭载e平台的车,由于采用了e平台,这款车的百公里能耗才13度电,而整车补贴后的价格才不到十万元,做到了长续航,高品质,低成本的平衡。也正因为如此,元EV去年一上市就成了爆款车型,仅用半年就卖出3万多辆,全国各地一车难求。今年1月,元EV产能瓶颈解决,一个月卖了一万辆,一不小心竟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纯电动车!
破解电动车开发难题——
e平台向全球开放共享
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由于高压部件比较多,并且都是相对独立、分离的壳体,而连接这些部件需要大量的高压的电气、低压的线路,以及各种水管结构的支架等等,不仅错综复杂,在有限空间内还极大限制了车辆的开发效率,因此高度集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和行业其他车企只是把几个部件通过外壳放到一起,还停留在简单的结构物理集成的方式不同,比亚迪凭借自身零部件开发数十年的经验,经过多年创新与研发,成功将“33111”技术平台中最为核心的驱动三合一以及高压充配电三合一系统实现高度集成。在驱动三合一中,通过将原有的电控、电机、减速器三个部件进行深度集成,减少了很多结构组件,简化了结构本身的装配工艺,电机电控采用了直联的方式,共用一套冷却机构,从而使整套系统体积、重量、成本等都下降了三成,并且功率密度、扭矩密度、循环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在EV的发展方向上,像大众这样领先的企业也在走集成化路线,不过在高压充配电方面,大众只将DC-DC和PDU进行了集成,OBC依旧是单独零件,技术远不及比亚迪的高压充配电OBC、DC-DC和 PDU系统三合一。通过碳化硅应用技术、谐振软开关技术、同步整流技术,不仅提高了充配电三合一系统的效率,还通过电压电流监控、温度监控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此外,充配电三合一系统还拥有比亚迪首创的双向逆变充放电技术。该技术可以将电动汽车内部的电,逆变成 220V 交流电输出供家用电器使用,还可帮助其他车辆进行对外充电,这也是大家偶尔能看到比亚迪的车辆对特斯拉进行救援充电的原因。

不同于在技术上的闭门造车,在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后,倡导并致力于变革电动车行业的比亚迪将整个“33111”平台面向全球各个主机厂开放与合作,得到了行业内的热烈反馈。目前,比亚迪依靠在长沙、深圳建立的国际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对外完成了数十万套的产品供货,可以说极大推动了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及普及。
技术领先——
控制器、高能电池、
DiLink生态系统展现创新实力

如果说驱动三合一以及高压充配电三合一模块赋予了e平台强健的体魄,那么集成式多合一车身控制器、高能电池以及DiLink生态系统则使e平台拥有了更安全、更智慧的大脑。集成式多合一车身控制器将仪表、空调、音响、智能钥匙、倒车辅助、门窗等十多项原本分立的控制模块集中整合在一个不到 A4纸大小的控制器内,减少了约50根线束,从而大大减少了控制器的重量、节省了空间、降低了能耗,对于厂商来说,更提升了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产品可靠性。

在高能电池方面,由于比亚迪较早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电池技术和与整车配套方面拥有很强的先进性。比亚迪每年将年销售额的7%用于电池方面的研发投入,拥有超过2000名的研发人员、40多名博士、1000多项专利、以及15年的丰富开发经验及服务团队。

在强大的实力下,比亚迪选用了集成度更高、重量更轻、安全性更强的电池包设计思路;开发了应对高压防护、过充、外部短路、热失控等在内的七维四层安全的电池全方位防护矩阵;研发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算法、策略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用数十年的量产经验,将高能电池应用到e平台,使基于e平台诞生的元EV、秦Pro EV、全新一代唐EV等车型拥有了更强劲的性能以及超长的续航能力,在这一点上,和前不久大众推出的两款续航仅270公里的车型相比,其优势更加明显。

DiLink作为比亚迪全新一代智能网络系统,从卓越智能的Di平台,到安全可靠、入口多元化的Di云;从兼容百万应用App的Di生态,到开放数百项传感器数据及控制权的Di开放。DiLink系统用智能、开放的软硬件平台及生态服务将人、车与生活进行全面链接,改变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甚至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车叔总结
可以看到,比亚迪的“e 平台”破解了电动车研发领域的诸多难题,几乎为未来电动汽车的硬件开发定义了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e平台让长续航、低能耗、安全可靠的电动车不再“高不可攀”,由此拉开了电动车真正走向普及的大幕,这是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的利益。随着3月26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最新政策变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宣布售价上涨,而比亚迪当日即率先表态“比亚迪售价不变。”未来,相信比亚迪会继续以技术、智能、产品为核心,引领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我们期待新能源时代的早日到来!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