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2018-03-09 20:48:19 子在车上曰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最近曰曰发现一个问题:很多车主反应,自己车辆的工信部油耗信息与实际使用时的油耗有不小的差距,实际油耗似乎永远都要比工信部的油耗高。这是为什么呢?那么今天曰曰就一一为您解读。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大家需要了解,工信部油耗表标识总共划分了三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测试方式。在新车前风挡玻璃粘贴的小黄标上,最大最醒目的数字代表的是“综合工况(油耗)”,这会给车主带来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这才是车辆在日常使用中的大致油耗。其他两栏则是“市区工况(油耗)”和“市郊工况(油耗)”

那么

这些不同工况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给大家说明一下我国工信部的油耗测试方法。

公信部的测试方法是采用2000年颁布的欧洲循环驾驶法(到现在已经过去17年了),认定市区工况30%,市郊工况70%,并且与我们日常在大街上跑不同,工信部测试时是将整车放置在实验台上,模拟车辆在道路上实际行驶的车速和负荷,按照一定的工况(如怠速、加速、等速、减速等工况)运转,测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按照碳平衡法测量油耗。

市区工况的测试方法:

市区运转循环由一系列的加速、稳速、减速和怠速组成,主要用于表征车辆在城市市区的行驶状况;其中,最高车速为50公里/小时,平均车速为19公里/小时。

测试方法如下图。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最后得出车辆平均时速为19公里/小时,那么每个循环理论距离大概为1.013公里,四个循环总共距离为4.052公里。

市郊工况的测试方法:

市郊运转循环由一系列稳速行驶(约占一半)、加速、减速和怠速组成,主要用来表征车辆在市区以外(例如郊区、小城镇以及道路等)的行驶状况;其中,最高车速为120公里/小时,平均车速为63公里/小时。

综合工况的测试方法:

综合工况油耗会按各种路况各占一定的比例的情况给出油耗,比较接近一般用户的使用情况,这就是综合路况油耗。平均车速约为33公里/小时。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拿新威驰1.3L手动挡为例:其综合工况油耗5.2升,市区工况油耗6.5升,市郊工况油耗4.6升。市区工况油耗6.5升这个在现实中很难达到。现在我国的城市路况越来越堵,走走停停,对燃油的节省极为不利,像这辆威驰在纯城市道路中的实际油耗在7-9升都是属于合理的范围。

再看市郊工况油耗4.6升,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工信部测试的时候稳速行驶只占一半,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20公里/小时,并不是以最经济的匀速在行驶。如果车主匀速开60至80公里的话,油耗会比这个更低。

最后,综合工况油耗5.2升:这个在现实中(尤其城市)要达到的难度不小,因为纯市区路况的实际油耗要比测试成绩高,畅通路况的条件也没有达到测试模拟的比重,除非您的市郊路况的占比要高出很多。当然,如果使用路况畅通无阻,跑出这样的油耗也是十分正常的。

估计大家也明白了一些,目前工信部的油耗测试方式并不能模拟出实际的使用情况。

油耗测试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类: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而我国工信部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这样得出的数据还是与实际误差较大的。目前世界上较为准确(即复杂)的测试方式是美国采用的EPA测试实验,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阅测试结果,肯定会比我国和欧洲采用的方法高。

另外,由于测试环境处于实验室而不是实际道路上,风阻这个因素就被完全排除掉了,这对于风阻大的车辆,如SUV、厢式车等是有利于刷低油耗的。同时,目前这种稳态的测试方式对于小排量增压车型也是更有利的。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现实用车情况如复杂的市郊路况,拥堵程度,驾驶习惯和技术都是影响实际油耗的因素。如果对汽车不熟悉,或是经常暴力驾驶,就算再省油的车,也一样能开出很高的油耗。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车主可以查阅行车电脑记录的平均时速来判断所处的工况属于哪一种,进而综合自己的驾驶习惯来判断车辆的油耗是不是属于合理范围之内。

子曾经曰过

相信今天曰曰的讲解能够帮助您解决掉心中的这些疑问,也希望我国的汽车油耗测试方法与时俱进。

为什么车辆的实际油耗,总比工信部测出的油耗高?

子曾经曰过:用车买车

关注《子在车上曰》

评测威驰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