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2020-03-30 19:40:49 车壹条

“这背后,既有吉利“放虎归山”战略的深谋远虑,还有中国市场强劲“风口”的持续助力,更有沃尔沃善于把握时代机遇的前瞻洞察。总之一句话,二者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互相成就。”

文|杨小林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见证中国汽车市场日臻成熟的变化中,更成就了一段中国企业并购外资品牌的传奇。2020年3月28日,对于源自瑞典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和中国汽车领军者吉利汽车,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就在十年前,吉利官宣并购沃尔沃汽车,并由此开启了一段“中国小伙子赢取瑞典公主”的跨国联姻佳话。

尽管这样的联姻,一开始在国际上并不被所有人祝福,但时间和事实最终证明了:一场成功的联姻是“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而沃尔沃的“放虎归山”和吉利的“顺势崛起”,则用坚不可摧的事实,回击了外界所有的疑问和看空。十年的风雨同舟和并肩前行,让吉利-沃尔沃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说,当年吉利对沃尔沃的“放虎归山”战略无疑是正确的,“它给予沃尔沃汽车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沃尔沃汽车在这十年来的发展中,从一个知名的瑞典品牌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全球豪华汽车企业,在欧洲、亚太和北美都建立了健全的工业和商业体系。”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事实也正如袁小林所言,放眼当下,沃尔沃汽车已经从全球复兴进入了全面增长的新阶段。不久前,沃尔沃汽车集团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启动汽车业务的合并重组,为在下一个十年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国际化汽车集团蓄力。如果说“新四化”对于大多数跨国车企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话,那么与吉利“合体”,对开启国际化新征程而言,绝对是机遇大于挑战。

从融合到聚合,十年之后再出发

日前,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2020报告,其中“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排行榜”中,沃尔沃汽车以169.14亿美元排名第10位,排位仅次于大众集团旗下豪华品牌奥迪,这也是沃尔沃汽车首次闯进该项榜单的TOP10。与此同时,在该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品牌组合价值最高的十大汽车集团”榜单中,沃尔沃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也首次冲入榜单的TOP 10。

沃尔沃与吉利双双“登榜“,虽然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但在更多业内人士眼中,这应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10年前完成并购的沃尔沃,无疑是推动吉利控股集团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和不断国际化的“第一级助推器”。正是因为从并购沃尔沃开始,吉利控股集团才算真正开启了品牌和运营国际化的新篇章。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如果把吉利控股集团的国际化比喻成一枚亟待升空的火箭的话,那么十年前并购沃尔沃汽车无疑是点燃了“第一级助推器”。随后,吉利控股集团在国际化布局中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先是通过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控股LOTUS路特斯超跑,然后入股戴姆勒并组建合资公司运营SMART,再到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以及联手沃尔沃汽车打造新高端品牌领克。

而曾经偏安北欧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也在与吉利的积极融合中蜕变成“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全球化的豪华汽车品牌”。联手吉利共同开发CMA模块化架构,斥资110亿美元重启新产品和SPA可扩展模块架构研发,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和布局多个制造工厂优化全球供应链,为复兴沃尔沃品牌从中国市场汲取充足的养分。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这一组数字最能直观的体现,沃尔沃汽车在扎根中国市场的十年过程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外界最能感受到的销量变化为例:十年来,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稳健增长,连续多年刷新销量纪录。沃尔沃汽车2019年的全球销量突破70万辆,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中国大陆市场销量超过15万辆,是2010年的5倍。

用袁小林的话说,“中国不仅是沃尔沃汽车的第二大本土市场和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更已成为带动沃尔沃汽车全球发展的引擎。”

得益于吉利的“放虎归山”战略和中国市场这片东方沃土的“给养”,沃尔沃汽车融入中国的十年可谓成绩斐然。事实上,沃尔沃汽车扎根中国市场的过程,亦是沃尔沃品牌全球化过程的同步。截至目前,沃尔沃汽车已经在中国上海建有亚太区总部,拥有3座汽车制造基地、1座发动机制造基地、1座研发中心和1座设计中心,员工数量超过8000人。

随着中国市场这块“关键拼图”的迅速搭建,沃尔沃汽车终于在品牌诞生“100岁”之前,完成了欧洲、美国、中国三大本土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在生产、研发、采购和销售等不同方面,均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本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灵活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而真正同时具备上述国际化运营体系和能力的,除了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德系豪华车三驾马车(奔驰、宝马和奥迪),当属沃尔沃汽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出口欧美市场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中国所生产的S90、XC60等车型已经出口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亲历沃尔沃并购历史性时刻,并在关键时刻推动沃尔沃汽车多个项目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人,袁小林亲眼见证了沃尔沃汽车扎根中国的全过程。沃尔沃汽车近期宣布与吉利汽车启动业务合并重组,这无疑是基于过去十年双方成功融合之后的水到渠成之举。毋庸置疑,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下一步要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体”产生更强大的聚合效应。

从质疑到笃信,优势互补得成就

从现在回望过去,尤其是从并购初期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开展文化融合,到中后期沃尔沃汽车积极融入中国市场,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不断发掘协同效应,在外界看来似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真实情况显然并非大家揣测的这么简单。把时钟拨回到十年前,当时的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汽车还是另外一番模样,媒体报道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都习惯以“蛇吞象”类比。

事实上,十年前,当吉利控股集团选择果断并购处于经营困境的沃尔沃汽车时,外界舆论反馈是一连串问号:吉利能成功吗?十年后,不仅吉利汽车在中国品牌阵营异军突起,沃尔沃汽车也扎根中国并开花结果,外界舆论这一次报以的是一连串惊叹号:原来最好的融合是互相成就!从互相牵手到互相成就,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走过了怎样的十年?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更值得人们去探究的疑问是,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让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最终逃脱了绝大多数跨国并购无法逃脱的“七七定律”?在跨国并购中,有人总结出来一个所谓的“七七定律”,即70%的并购都没有实现当初预期的商业目标,而其中70%的原因是并购后文化融合的失败。既然大多数跨国并购,最终都以失败收场,为何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汽车,成为突出重围的成功特例?

这背后,既有吉利控股集团“放虎归山”战略的深谋远虑,也有中国市场强劲“风口”的持续助力,更有沃尔沃汽车善于把握时代机遇的前瞻洞察。总之一句话,二者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互相成就。十年前的沃尔沃汽车,有成熟的品牌运作经验和堪称豪华的研发团队,但缺的是运营资金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更需要通过联合开发和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

而当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就好比“瞌睡碰上枕头”,沃尔沃汽车在福特时代梦寐以求却不得的资源,在吉利控股集团并购后都被送到跟前并悉数盘活了。

一句“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外界很可能难感同身受。不过,如果就沃尔沃汽车本身的发展而言,袁小林的体会更加深刻。“沃尔沃汽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遵循客观的商业发展逻辑,建立完善、高效、符合市场和企业本身特性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同时平衡我们对发展速度的认知。做到这些,成功是自然而然的。”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在袁小林看来,过去十年,沃尔沃汽车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偏安北欧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迅速成长为拥有全球化运营能力的主流豪华车品牌,如果非要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可能就是沃尔沃汽车做对以下三点:第一,制定一个清晰的企业发展方向;第二,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两点不变”;第三,在内部运营上,正确处理好了“三对矛盾”。

首先,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完成当年的收购交易之后,沃尔沃汽车就给自己制定了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前瞻性的全球化部署,并始终遵循现代企业的治理制度去管理。例如,在国际化运营战略上,“稳定欧美市场,发展中国市场”是沃尔沃汽车在并购之初就确定的大方向,正因为如此,沃尔沃汽车才最终得以在十年后,均衡布局欧洲、美国和中国这三大战略性区域,实现“三足鼎立”式发展。

其次,在原则问题上,沃尔沃汽车坚持“两点不变”——以人为出发点的品牌核心不变,“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核心运营原则不变。事实上, 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二者的协同发展,并不是“谁吃掉谁”或者“谁改造谁”这么简单,而是在尊重各自品牌特性、历史背景和公司文化基础上,实现商业运营上有机融合和全面协同,比如研发、采购和生产制造等。

对此,袁小林抛出的观点更具洞察力:沃尔沃汽车与吉利的合作,不仅使双方在采购领域获得协同效应,在研发领域分享知识经验、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对双方品牌的销量、盈利和品牌声誉起到积极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善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形象,对中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最后,袁小林总结道,沃尔沃在融入中国市场中获得飞速发展,也得益于正确处理好了“三对矛盾”。

比如,正确处理“守正”体系、夯实内功与敢于“出奇”、突破创新的矛盾;正确处理搭建体系、品牌建设的“慢”与用户互动、市场反应的“快”这二者的矛盾;正确处理“全球化”布局与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矛盾———在全球,要做好能力协同、坚持统一品质和标准、全面发展体系和布局;在中国,重视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从创新到创领,以梦为马瞰未来

“面向未来,沃尔沃汽车的目标是在下一个十年中期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和消费者出行服务商,从一家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向高科技公司转型。”袁小林说,沃尔沃汽车是行业首家发布全面电气化战略的豪华汽车制造商,计划到2025年累计交付使用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年销量中的50%将来自纯电动汽车。

展望下一个十年,尤其是为应对汽车“新四化”技术浪潮,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业务的合并重组更为引人瞩目。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上,论对全产业的贡献和人类出行的创新,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汽车无疑是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面转型智能与新能源的未来出行时代,沃尔沃汽车如何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做到从创新跨越到创领?

因为基于过去十年双方协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下一步的全面“合体”,势必给双方的发展带来更宏大的想象空间和更绝佳的历史机遇。对此,袁小林同样深信不疑:“双方的重组整合,将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国际化集团,强化协同效益和规模优势,同时对接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沃尔沃汽车在近期宣布与吉利汽车合并重组的消息背后,实际向外界传递出的一个更强烈的信号就是,下一个十年沃尔沃汽车还有更大的梦想等着实现。那么,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掀起的“新四化”浪潮下,一贯以传递“北欧豪华体验”为己任的沃尔沃汽车,该如何在传承自身品牌DNA的同时,持续升级用户的豪华用车体验?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袁小林给出的答案是:“用前瞻技术引领行业创新趋势——面向未来,沃尔沃汽车正在从一家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和高科技公司转型,并致力于引领汽车‘新四化’的发展以及全球汽车产业升级。”正因为如此,袁小林更坚信一点,考虑到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四化”成为大势所趋,这些领域的研发都需要大量投入以及整合协同。

而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在这一历史性的关键阶段,大力推进汽车业务的合并重组就显得尤为必要。至少在袁小林看来,“对沃尔沃汽车来说,重组有利于控制成本结构,具备更好的增长性和盈利性,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并且,沃尔沃汽车将更具规模优势,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过去十年,刚刚在品牌复兴战役上取得关键性胜利的沃尔沃汽车,已经初步兑现了吉利控股集团在并购之初承诺的“放虎归山”成效。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沃尔沃汽车不仅在研发上恢复了“造血”功能,而且实现了与吉利控股集团母公司“联合开发”的“输血”成效。沃尔沃汽车与吉利联手开发CMA基础模块架构,并基于此打造出高端品牌领克,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取得累计销售26万辆的不俗战绩。

领克,作为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过去十年协同发展的“结晶”,也由此开启了与一线合资品牌正面“刚”的序幕。

对沃尔沃汽车自身而言,其先进汽车模块架构的搭建和全系产品的更新换代,更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扎根中国市场、与吉利控股集团协同发展所释放出来的高效能。在吉利控股集团的投入下,沃尔沃完成了SPA可扩展模块架构的更新,形成了一个涵盖豪华SUV、豪华轿车和豪华旅行车的产品矩阵,覆盖更多的豪华细分市场——在主流豪华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踏平沟壑越过山丘,看沃尔沃与吉利如何互相成就

更值得一提的是,沃尔沃汽车在自身产品线不断完善的同时,在品牌竞争上累积的差异化优势愈发明显。尤其是相对于宝马奔驰和奥迪这样的德系豪华车而言,沃尔沃汽车身上更鲜明的三个标签——安全、健康、环保,正越来越成为沃尔沃汽车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而为豪华车用户提供越来越多选择,也成就了沃尔沃汽车今日在主流豪华车市场的江湖地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伴随着吉利与沃尔沃汽车协同效应的持续释放,尤其是全新模块架构下各个细分市场产品的不断迭代升级,沃尔沃汽车身上所秉持的“安全、健康、环保”的差异化品牌标签,必将更加深入人心。而在中国用户心中,豪华看奔驰、驾趣看宝马、健康看沃尔沃的品牌口碑一旦形成,就是沃尔沃汽车真正叫板 BBA之时。

“放虎归山”是为始,“虎啸山林”会有时。

对此市场前景,袁小林深信不疑:“沃尔沃汽车传递北欧豪华理念,也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安全即豪华,健康即豪华,环保即豪华’的全新豪华观引领豪华汽车市场趋势,传递北欧幸福生活观。同时,来自北欧的沃尔沃汽车与中国文化紧密融合,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中西文化融合的企业典范。”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