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挥舞“反补贴”大棒,因中国电动车如临大敌?

欧盟挥舞“反补贴”大棒,因中国电动车如临大敌?
2023-09-14 17:10:36 车壹条

9月13日,媒体报道称,欧盟委员会官网披露消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时表示,欧盟将会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她在演讲中称,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据彭博社报道,欧盟委员会还透露,反补贴调查必须在启动后的13个月内实施措施,临时措施必须在不迟于9个月内实施,如果法律允许,将在随后4个月内实施最终措施。

消息一出,9月13日,港股和A股的汽车相关板块和个股应声下跌,美股蔚小理三家股票也都集体大跌,跌幅最大的蔚来(US.NIO)当天跌幅4.73%;9月14日,汽车相关板块延续了下跌势头,比亚迪(SZ:002595)跌幅居前。虽然冯德莱恩强调,此举只是欧盟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不公平做法的侵害,为了降低风险,而不是要与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脱钩,但还是引发了汽车行业的担忧,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件在预料之内的事,其实没这么可怕。电动车出口猛增,“被针对”在意料之中今年一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欧洲市场也一直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谋求高端化破局的必争之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乘用车出口245.5万辆,同比增长69.8%;其中,新能源车累计出口72.7万辆,同比增长1.1倍,欧洲正是出口主力地区。法国伊诺韦夫咨询公司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欧洲市场销售的新电动汽车中,中国品牌占据8%;芬兰商务促进局大中华区负责人田马可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将占据欧洲市场15%的份额。虽然绝对数量还不大,但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增长势头让欧洲本土车企感受到了威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欧洲车企有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60%,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2%。凭借新能源车的崛起,中国品牌也实现了份额上的逆袭,中汽协数据显示,1-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了54.2%。

外资品牌中在新能源领域最为强势的大众品牌,也不得不在中国市场疯狂降价才能维持一个尚算不错的销量数字,前不久,大众ID.3(配置|询价)在欧洲售价比中国贵2.6倍引发的欧洲消费者吐槽,就足以说明外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困境。更令欧洲车企担忧的是,中国车企今年开始集体加速出海,刚刚结束的慕尼黑车展,中国品牌的参展阵容比上一届车展增长超过了一倍,本届车展中国参展商约50家,涵盖整车、三电及充电、智能汽车电子、软件等领域,中国甚至成了仅次于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欧盟启动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在意料之中,是正常现象,“强大了,自然会被针对”。应对方案很多,不必过度担忧那这样一场调查是否会影响中国车企的出海计划?会有多大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壹姐采访了多家车企负责人和业内人士,综合来看,车企显然并不会因此就改变出海战略,而业内人士则表示应对方案其实有很多,不必过度担忧。

首先,这一调查最终是否会落实到提高关税等制裁方案上,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这种调查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期间变数很大,目前看达成惩罚性关税的概率不大。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杨昭表示,这或许只是中欧双方政府的一场博弈,如果欧盟方真的制定比较严厉的制裁政策,中国政府也有能力对等回应,所以最终未必能落地成非常不利好中国电动车出口的执行政策。而且,欧盟表态虽然很强硬,但其实欧盟内部对此意见并不统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几无存在感的法国(车)是支持方,而与中国汽车产业深度捆绑的德国(车)则对这一调查表示担忧,这种分歧也有可能导致这一调查最后无法成功。

其次,即便这一调查启动,也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中国车企依然可以通过欧洲建厂、收购本土品牌或工厂来应对。相关报道显示,比亚迪、上汽集团、奇瑞等在新能源和出口方面领先的车企,都有在欧洲本土建厂或收购工厂的打算。有车企负责人表示,本身就有在欧洲建厂的打算,所以并不担心“被针对”。当然,这样一来,中国车企电动车的成本会有所提升,但以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成本优势来看,即便如此,中国电动汽车的整体成本仍很可能优于欧洲本土车企。只不过是优势变小,并不会完全消失,甚至优劣势互换。

最后,就算对于那些并不打算在欧洲建厂的中国车企来说,真的承受更高的关税,也未必打不过欧洲本土车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的确有赖于国家的补贴,但目前,中国电动车的补贴已经基本退出,中国电动汽车明显的成本优势,已经与国家补贴关系不大了,关键是产业链的整体成本优势,这是欧洲目前的劣势,也是欧洲针对中国电动车企业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写在最后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挑战,也是中国任何一个产业崛起都曾遇到或会遇到的,所以的确不令人意外,至于最后结果,比这更困难的情况,我们都经历过了,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