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PLUS DM-i打头阵,比亚迪究竟想要颠覆什么?

秦PLUS DM-i打头阵,比亚迪究竟想要颠覆什么?
2021-03-09 18:32:10 车市红点

作为比亚迪DM-i超混系统面向燃油车市场打出的第一枪,秦PLUS DM-i(配置|询价)来势汹汹。

日系两田长期霸占混动市场的格局有望被中国品牌改写。3月8日,比亚迪秦PLUS DM-i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四种配置,补贴后价格区间为10.58-14.58万元。

新车最大的亮点,可以总结为主流燃油车的售价区间、亏电情况下3.8L的实测油耗、满油满电1245KM的续航里程、7.3秒的破百成绩……从各项数据来看,比亚迪DM-i超混系统的确不容小觑。

同时,从其定价策略来看,搭载DM-i超混系统而来的秦PLUS DM-i似乎并不是意在抢食合资品牌紧咬的混动细分市场的大蛋糕,而是剑指整个传统燃油车市场。

底气何来?

不可否认的是,打破了合资技术壁垒的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在技术维度上极具竞争力。早在今年年初三款比亚迪DMI车型开启预售时,比亚迪DMI动力系统就曾引起过业内对混动市场看好的猜测。

看好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为秦PLUS DM-i把混动车的价格杀到了竞争最为激烈的主流燃油车市场,且产品优势更显;二是因为混动车型作为节能车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视,在向新能源行进的过程中,混动车型更具增长空间。

官方信息显示,与同级燃油车型相比,秦PLUS DM-i搭载的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以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EHS电混系统和DM-i超级混动专用刀片电池为核心,打造出来的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可以智能决定电机驱动、发动机驱动、发动机发电的时机。

在这套超级混动系统的加持下,最不可忽视的优势就是省油。由于整套系统的架构时以电为主,工作原理是多用电、少用油且高效用油,因此,在电量充足时,秦PLUS DM-i实质上就是一台纯电动车。

不过,有别于纯电动车的是,秦PLUS DM-i可以绕过续航里程焦虑的痛点,实现节能。即使是在亏电状态下,整车百公里油耗也可低至3.8L,仅为同级别燃油轿车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除了省油的优势,在动力性能方面,秦PLUS DM-i的驾控表现也完全不输于目前市面上的热销合资紧凑级轿车。因为,这些车型的发动机多为1.2T、1.4T、1.5T和1.6L发动机,而秦PLUS DM-i凭借大功率的电机优势,其零百加速可达到7.3秒,比同级燃油轿车快2-3秒,动力也可与2.0T大马力发动机比肩。

胜算几何?

相比于同价位的燃油车,燃油经济性以及动力性能都有着更优秀的表现。同时,再加上Di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整车OTA远程升级等比亚迪黑科技,以及ACC-S&G停走型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CSC弯道速度控制系统、LKS主动式车道保持系统等20多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和刀片电池长寿命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秦PLUS DM-i的产品力毋庸置疑。

而这,便是比亚迪剑指燃油车市场的底气。在这份自我底气之外的,则是来自与政策导向和市场走向的机遇利好。

众所周知,去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曾明确指出混动车型作为节能车的重要战略地位,尽管目前混动市场是以本田和丰田为标杆,但是在传统燃油车逐渐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没有续航里程焦虑、充电桩之殇等痛点的混动车型则成为了市场消费意识转变的最优选择。

在此情况下,混动车市场势必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当秦PLUS DM-i把价格切入到了主流燃油车市场的价格区间内,相比目前覆盖这一价格区间的畅销合资车,包括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以及大众宝来等车型,凭借油耗低、续航长、动力足、颜值高等优势,比亚迪就更容易自下而上,逐渐打开这一细分市场潜在用户群体的缺口。

毕竟,在秦PLUS DM-i之后的,还有宋PLUS DM-i(配置|询价),以及唐DM-i(配置|询价)等DMI车型。可以预见的是,秦PLUS DM-i上市后,对于合资混动车产生的冲击不小。或许将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所言:“2000多年前,秦王朝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裂变;2021年,秦PLUS DM-i也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出行时代。”

红点观察:不难发现,比亚迪想要颠覆的,或许不仅仅是合资品牌,还包括传统燃油车市场,以及消费市场对于节能汽车的认知。而这场颠覆,则将依托于三款DMI车型逐步实现。现如今,秦PLUS DM-i已经完成上市,正式躬身入局。在多重优势的吸引之下,市场是否会因此发生明显的转变,也尤为值得期待。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广告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