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获L3级自动驾驶路试,新一轮“画饼”潮?

多家车企获L3级自动驾驶路试,新一轮“画饼”潮?
2023-12-21 18:56:16 智选车

L2+、L2.5、L2.999,2023年上市新车的智能驾驶系统级别无限接近于L3,车企们不满足于L2级的野心昭然若揭。

12月14日,宝马宣布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12月16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在北京获得有条件自动驾驶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

12月18日,智己宣布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获得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多家车企取得了L3级路测牌照,自动驾驶似乎就在眼前,只差临门一脚,不过自动驾驶真的要来了吗?

目前汽车普遍搭载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该级别下,车型能在特定情况下操控方向盘,但是仍需要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并且手不离开方向盘。一般情况下,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的系统都能称之为L2级。

L3级才开始进入自动驾驶阶段,与L2级相比,此时驾驶员可以不关注路况,手也可以离开方向盘,只需要在车辆无法处理时接管即可。

根据规定,只有搭载符合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定义的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才能上路测试。

这意味着以上3家车企有机会率先验证其技术的优越性,对确认它们在自动驾驶领域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里有一个问题,车企开始路试是否意味着我们快要享受到L3级自动驾驶功能了?

个人认为,短期内并不乐观。

要想预计L3级大规模落地的时间,或许可以参照L2级的发展情况。

目前L2级系统正成为新车的标配,专业机构预测,2023年其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将达到51%。

因为能达到基础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功能就可以称之为L2级,所以就算同为L2级,不同新车能实现的功能天差地别。

比如,不到10万元的长安逸达等入门级家用车也能搭载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20万元以上的小鹏G6(配置|询价)、AITO问界新M7(配置|询价)等车型却可以实现自动变道辅助、匝道自动驶入/出、记忆泊车等更多功能。

此外,智能驾驶头部选手还将目光对准更高阶的城市NOA,它可以理解为针对城市复杂交通环境而开发的驾驶辅助系统,AITO问界、阿维塔、小鹏、智己等车企陆续推出相关功能。

今年开始,各家先后官宣了城市NOA的落地时间表,其中有约10家品牌将今年年底作为城市NOA落地的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所有车企的计划都在延期或不同程度地缩水。比如理想此前宣布其城市NOA(内测版)将在今年年底覆盖100个城市,后面却调整为将通勤NOA落地100城,不仅功能缩水,并且公开信息显示其落地范围也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10座城市。

仅有少数车企实现多座城市落地并且相关功能已推送给车主,比如小鹏和AITO问界。

小鹏开城数量达到25座,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江浙沪周边,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近期小鹏表示即将再开27城,涵盖天津、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而AITO问界目前落地北上广深以及重庆、杭州共6座城市。

就算小鹏的城市NOA落地规模已经在车企中遥遥领先,并且早在2022年9月就已推出该功能,但是现在还是难逃“画饼”的质疑,不只因为规模离目标还差一大截,还因为当初给车主们的承诺没有兑现。

近期有千位小鹏车主维权,表示老款小鹏P5(配置|询价)发布时,何小鹏称该车型支持CNGP(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之后还将开放至全国。基于以上信息,小鹏P5车主们花了2万元左右购买相关软硬件配置,但是两年后的现在却发现,当初所说的功能基本实现无望。

就连头部选手的城市NOA都还没有实现大规模落地,并且有些还在玩“文字游戏”,那么又何谈迅速普及L3级自动驾驶呢?

就算厂商技术、数据等都到位了,高额的定价也是L3级自动驾驶普及的一大阻碍。

拥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通常会更贵,以问界新M7为例,其中智驾版搭载包括1颗激光雷达在内共计27枚传感器以及HUAWEI ADS高阶版智驾系统,定价就比普通版贵了4万元。

而L3级自动驾驶系统对软硬件的要求会更高,宝马集团此前表示,其L3级自动驾驶技术套件将采用全新的激光雷达系统,并集成更多的高性能传感器。

那么你们猜,这部分新增的成本会不会转嫁给我们呢?

同时,先前预装L2级系统硬件而被背刺的消费者,又能给L3级几分信任度呢?

所以这一次不管厂商如何“画饼”,我相信面对L3级自动驾驶技术,大家的消费会趋于理性,并不再愿意等“期货”。

相较于乘用车,或许商用车推广自动驾驶技术会更快。

一方面,商用车对价格敏感度更低;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能直观地展现出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时部分商用车使用场景单一,比如港口、干线物流、机场等,十分适合自动驾驶技术的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首张商用车有条件自动驾驶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已经发放。

车企获得L3级路试牌照,离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更近一步,但是技术的领先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短时间、大规模地下放至乘用车上。

如今车企们在L2级领域有许多工作仍未完成,所以我们对L3级车型需持保留态度,警惕盲目跟风,以后等到技术成熟、能上路时再下手也不迟,你们觉得呢?毕竟新能源车“割韭菜”的事例已经数不胜数了~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