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2020-06-02 00:14:19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

文|智库君

平地一声雷。

5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与江淮汽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战略合资合作协议。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控股股东江汽控股50%的股权,并增持合资公司江淮大众的股权至75%。

与此同时,大众还将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26%的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

敲黑板、划重点。大众此刻作出选择的国际大背景是什么?疫情重创全球汽车,中美关系微妙,逆全球化抬头,敏锐的大众如同当年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一样,此时此刻,更加坚定的选择了了中国。

当然,大众成就了安徽合肥,在先引入蔚来、后引入大众之后,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方面已经走在前面。

据了解,交易计划在今年底之前实行,这意味着,江淮大众有望早于将于2022年调整股比的华晨宝马,成为实质上第一家改变股比的中外汽车合资公司,而且同时成为外资参与汽车国企混改的第一个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众在增持江淮大众股比的同时,还成为了江淮汽车母公司的大股东。另外,还计划成为同在合肥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从而在华建立一个更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

至此,智库君不禁要问:大众此番在合肥的一系列动作,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和战略考量?大众在华新能源战略会发生什么变化?合资股比放开之后,股比博弈风起云涌,又会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智库说,看看智库专家们如何看待“大众入皖的电动野心”。

01

智库君:大众增持江淮大众股权至75%的同时,还参与了江淮混改,持有江汽控股50%股权,这与此前宝马增持华晨宝马有着怎样的不同?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付于武:在中国进一步开放,允许外方控股的背景条件下,宝马增持华晨宝马目的是谋求控股,掌握更多话语权,以便导入更新的技术和更多的产品,把宝马的中国业务做大做强。

这次大众入股江淮的背景,是全球汽车业向智能化、电动化战略性转型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各大跨国公司当中,大众电动化转型的决心非常大,特别是现任大众掌门人迪斯上台后,他的态度非常坚定,大众的选择是深思熟虑后,上升到长远战略层面上的布局,这将引发全球汽车业电动化的大变局,

可以看到,大众布局的每一步都是经过设计的。在集团层面,因为有中方的坚持在,所以形成了50%对50%的股权分配。但电动化方面,大众要控股75%。并且还要有能够自己说了算的电池,所以国轩电池要参与。这几步棋,我认为是基于对电动化转型的战略研判,和在深思熟虑下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大众有充分的忧患意识,为了站稳中国的战略性市场,这一次下定决心做了大布局。

安庆衡:华晨宝马增持合资公司股权至75%,不涉及母公司,只是合资企业,而且还得过两年多,大众江淮是马上执行,二者还是不大一样的。因为现在世界的经济形势、汽车产业的形势和中国汽车产业形势都不是特别乐观。这种情况下,大众下此决心很不同寻常,大众出手说明他对中国的市场还是看好的。

德国大众在中国投资,这也反映德国汽车企业对中国企业的信心。江淮并不排在自主企业的前面,它的电动车、新能源汽车也没排前面,大众对这样一个企业进行投资,说明他的决心非常大,而且非常自信再配上国轩高科,说明他在中国汽车产业舞台上,战略很积极。

虽然大众说不干涉国轩高科、江淮,但是,多少个亿都投在这,干什么产品、什么策略,还是要管的。这个事情值得认真研究,大家得冷静考虑下一步走势如何。

张君毅:大众增持江淮大众的股权到75%,然后参与混改,其实跟宝华晨马不一样,宝马只是在合资公司增加股权。大众的魄力还是比宝马更大一些,决心更强一些。

02

智库君:大众增持江淮大众之后,会对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产生怎样的影响?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付于武:说平衡,是因为他一手托三家。但从市场来考虑,我认为不存在平衡,因为这三家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

江淮和大众合作,代表着大众未来电动化转型的基座,是在特殊年代下转型的产物,更多承载着大众在电动化转型压力下的期盼,这和一汽、上汽有所差异,从产品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另外,虽说一手托三家,但市场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江淮的电动车表现明显好于一汽、上汽。同时,在江淮的顶层设计上,大众更能占主导地位。从中方来看,江淮并不如一汽、上汽强势,因此大众在资源配置上更加灵活。在资源配置上,除了靠市场调节,产品也会呈现差异化。三家合资企业当中,江淮大众将会配置更多电动化的资源。

钟师:大众跟江淮的合作跟南北大众实际上没什么关系。我认为大众当初不想把电动车合资项目和南北大众搞在一块,因为电动车盈利状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南北大众相对而言是就可预见的,产销、利润、股东收益等可以推算。

我认为大众江淮项目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绝对不是简单的从德国一个现有的车中引过来,可能要跟大众的品牌错开,做入门级的大批量的电车,将来可能会发展成类似一汽-大众将捷达品牌独立出来。江淮大众和南北大众功能目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不同,大家没什么矛盾。

张君毅:大众一直在寻求对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这两家公司的控股权,但是两方企业还是比较强势的,所以这个谈判还是会有一些挑战。但是,既然国家在政策上放开了,而且江淮也做出一个示范,我觉得会是一个间接的促进影响。

03

智库君:大众增持江淮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在合肥形成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关系,您怎么看大众在华新能源战略的这一布局?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付于武:从汽车产业的战略布局来看,合肥表现抢眼。原来的江淮的电动车虽然表现不错,但是在中国整个的产业布局中并不占得先机。这次由于大众的介入,我觉得合肥在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布局中就突出了,合肥市政府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这对于合肥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汽车产业做强,在当下是充满机会的。因为有原来江淮的底子,现在又加入了新的大众的板块,对合肥汽车产业来讲是利好。

钟师:江淮和大众合作逐渐深入,安徽国资委跟大家交流较多,所以可能是地方政府把当地的一些项目推荐给大众,希望大家的合作能够锦上添花,这肯定是中方主动积极推荐给大众的。大众可能看国轩总体还不错可培养,规模不是问题,关键是合作了以后是自己的队伍。每个主机厂都都希望自己掌控一些资源,掌控生产节奏,掌控供货的优先权。

张君毅:在新能源上面,大众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他的动作比较坚定,大众是希望在中端车型当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现在在疫情期间,大众还能够这么坚定做出这样的动作,我觉得他是考虑长远的。

当他争取江淮大众更多的股权以后,一方面它的话语权会增加,另一方面,也会更一步的加强车型的输出。

04

智库君:对于江淮来说,大众成为其股东并增持江淮大众股权,未来会带来哪些机遇?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付于武:江淮原来是一个全系列完全自主的地方国营企业,由于近年市场竞争加剧,江淮的市场表现力让人担心。

这回江淮抓住了几个机会:1、产业变革即电动化;2、混合经济改革;3、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如果放弃、失去这些机会,没有抢上窗口期,江淮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出局。但在危机时刻,江淮抓住了机会,迈出了战略性的一步,这一步对江淮来说非常非常关键。

王秉刚:作为国际一流的汽车企业,大众增持江淮股权,参与江淮混改,对于提升江淮的生产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是有帮助的,并且继续给地方政府创造就业、税收。

钟师:江淮自己没有特别的技术储备,与大的跨国巨头一块合作,风险要小很多。

智库君:中国扩大开放,外企相继调整合资股比,中国车企应该做些什么?中国汽车产业会面临着怎样的变化?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付于武:国际大形势下,中国也必须顺势而为,这是不可逆转的。一方面,中国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把汽车产业作为一项标志性产业布局发展。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情况下,增强自主品牌竞争力,这是我们当下的课题。

中国下一步必须要主动或被动参与全球竞争,这个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没有能力参与到国际性竞争中,怎谈做强这个产业?终有一战,这个“战”已经到了,我们要以战斗的姿态、学习的态度迎接,要有自信,同时虚心改进自身,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本土车企当下要做的,而不能说再给5年10年,那样时机就错过了。篱笆墙已经打开,必须要开放。

安庆衡:自主品牌需要去思考,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外国大公司的资金充裕,拿出几十亿比较容易。不像造车新势力需要面对融资问题,得到处去说服、动员大家,融几个亿就已经不容易了。在电动车市域,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除了技术竞争,资本竞争明显加剧。

王秉刚:入股没问题,控股就有问题。如果股比放开的结果,就是中国自主企业的消亡,那可就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不能片面理解国家大政策,放开股比的政策也不能理解为放弃汽车工业。

不是特别重要的汽车企业,这样的改造问题不大,但不能把这股风刮到中国汽车工业的骨干企业和整个行业。简单地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主的强大的汽车企业,中国企业要自强。

钟师:股比放开部分是由于这种项目是有一定风险的,政策的弹性要大一点,否则吸引不到人家来冒险。实际上现在这一轮新能源车的情况跟燃油车情况不一样。外方对自己的技术、资金、产品都比较有信心,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等做面临的竞争实际上也非常大,大众等发力电动化,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造成的压力也会比较大,所以中国车企动作要快,跑马圈地要快。

张君毅: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中资的自主品牌部分必须做强,否则,光靠合资公司给自主业务输血,这种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一切都还靠自强,但是现在中国的汽车行业还是比较稚嫩,这几年的情况是相当不容易。虽然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是我相信还是有一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    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沈进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   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林   雷    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

何   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钟   师    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    平安集团智慧企业副总经理兼CSO

刘小稚    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    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    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   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