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卷速度”更须“卷安全”

中国造车“卷速度”更须“卷安全”
2025-04-03 14:12:45 媒体动态

小米集团(01810)股价本周泻逾10%,事缘上周六发生一宗惨痛车祸,一辆小米SU7(配置|询价)电动车在安徽高速公路撞栏起火,导致3名女大学生死亡;该车于出事前正在使用小米的NOA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引起外界关注这种技术的安全性。事实上,人命关天,从Tesla、谷歌到小米、华为,自驾技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被各界使用放大镜审视,每一次意外都会引发忧虑,实属必经之坎。尤其是中国一众“造车新势力”,在“卷速度”、“卷成本”之余,更重要的是“卷安全”。

该意外发生于上周六夜晚10时许,事发地点为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根据系统纪录,涉事的SU7(配置|询价)电动车于10时27分启动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当时时速高达116公里。随后于10时44分24秒,NOA系统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风险提示,并要求减速。约一秒之后,NOA系统被接管,该车进入人驾状态,驾驶者开始扭軚及刹车。

01

小米SU7车祸六大焦点

可惜“救车”最终未成功,到了10时44分26至28秒左右(即NOA系统发出警示约2至4秒后),该车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最后时速为97公里。车辆随后爆燃起火,车上三名女大学生死亡。

这宗惨剧消息公布后,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围绕六大焦点:一、事发的高速公路限速100公里,但涉事车辆曾以116公里时速行驶,是否属于超速?NOA系统为何未有阻止?

二、该SU7车辆出事之际,正在使用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今次意外是否涉及智驾功能的缺陷或失灵?该系统在撞击之前约2秒才警示是否太迟?

三、该车辆撞栏前一刻时速仍达97公里,其ABS刹车系统是否未能发挥应有功效?

四、据内地媒体报道,涉事路段当时正在施工修缮,公路管理方利用路障改道,这是否与今次意外有关?管理方的改道安排及给予驾驶者的提示是否妥善?另外,NOA智驾系统会否不够“聪明”,未能准确识别及适应改道环境?

五、据死者家属表示,涉事车辆撞栏后随即爆燃起火,这是否与该电动车的电池技术及安全性有关?

六、同样据死者家属透露,该车在出事后车门锁死,以致车上三人无法逃生,这是否与SU7车款的设计(使用隐藏式电子门锁)有关?

截至目前,内地当局仍然在进行调查,事故的成因尚待检验。但暂时而言,各界主要关注驾驶者(有否超速或不小心驾驶)、公路管理方(改道安排是否妥善)、小米(NOA系统、刹车系统、电池技术、门锁设计等方面的安全性)三方,在事故中各自有何责任。

尤其是电动车和智能驾驶皆属新技术,小米更是2024年3月才推出第一款车的新玩家,而SU7正是其首款车型。因此,小米在今次事件中难免格外敏感,以致该公司本周股价(截至周三收市)泻逾10%,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元。

凭着酷似保时捷的外形、堪比麦拿伦的速度(SU7 Ultra零百加速只需1.98秒,最高时速达350公里),以及低至21.59万元人民币的售价,SU7自开售以来大受欢迎,至今销量已逾15万辆。不少投资者看好小米可成为新时代车坛领导者之一,带动该公司股价由2024年到今年3月底累涨接近300%,市值最高达到1.5万亿元。

在惨剧发生后,小米董事长雷军发表声明,表示心情非常沉重,向三名死者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他强调:“无论发生什麽,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02

自驾技术外界放大审视

事实上,虽然包括Tesla老板马斯克、Waymo行政总裁Dmitri Dolgov在内的业界人士,均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理论上将比人类驾驶“安全十倍以上”,事关有助杜绝人类司机的不小心驾驶、鲁莽驾驶等问题(据美国交通部统计,当地每年的交通事故多达90%由人为失误构成)。但自动驾驶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难免而且理应被外界使用放大镜审视。

换个角度看,自动驾驶技术即使有助于每年减少一万宗致命交通意外,这份“功劳”也不容易被彰显出来,皆因“没发生的事情”是很难成为新闻。相反,自驾技术只要涉及一宗致命事故,即使最终未必需要负上主要责任,却也势必会引起众人的高度关注。

正因如此,投资者亦须做好心理准备,相关公司的股价随时会被事故新闻“震散”。就像Tesla宣称将于6月正式推出无人驾驶(Unsupervised FSD)及无人的士(Cybercab)服务,备受市场期待;但该些服务推出后一旦牵涉严重交通意外,就有可能令Tesla股价像小米般插水(虽然Tesla股价急剧波动几乎已是常态)。

值得注意,小米、华为、理想(02015)、蔚来(09866)、小鹏(09868)等被形容为“造车新势力”,皆因这些中国企业染指造车短短几年,便已创出骄人成绩。尤其是凭着“内卷式”竞争精神,这批车企推出的不少车款都跟SU7一样,又靓、又快、又平,广受用家欢迎。不过,造车始终有别于造手机、造电器,一辆车牵涉驾驶者、乘客及行人的性命安危,安全性至为重要。

就像欧洲、美国、日本不少车企的安全技术都有数十年积累,中国车企在这方面也必须深耕细作,绝不容轻忽,更不可为了“捲成本”、“捲速度”而牺牲安全。相反,一辆车马力愈强、速度愈快,但安全性若未达最高标准,其实就愈容易变成“马路炸弹”。讲到底,不管销量多高、车速多快,只有当中国汽车能以安全性饮誉国际,中国造车业才算是真正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转自:信报手笔)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广告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