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年轻人第一台车,会是1999吗?

小米年轻人第一台车,会是1999吗?
2023-02-01 18:44:01 Nice好车

2010年小米手机的一句口号“年轻人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引爆网络,1999元的旗舰手机让苹果、三星的旗舰手机汗颜。正因为这样,小米的品牌正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后续还把业务延展至智能家居,让小米品牌更为人知。

时间来2020年,在雷军的一次个人演讲当中,透露过公司对研发的一些细节。小米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累计投入研发1000亿,平均下来每年200亿的额度,放在新势力里也是非常阔绰。以蔚小理为例,2021年全年小鹏研发投入41.1亿元,蔚来投入45.9亿元,理想投入32.9亿元,这样对比下来小米汽车的1000亿元表明了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决心。

而近日,网上就传出一组小米汽车首款车型MS11的外观效果图,整体外观与此前曝光的局部设计图以及路试图基本保持一致,但细节处的设计是否为最终就还不得而知。

小米在科技届属于供应链杀手,通过订单倒逼供应链降价,正因如此才有1999元的旗舰手机。不过那时有个局限性就是小米与苹果三星是在一个时间赛道起步,而现在小米与竞品特斯拉、比亚迪等一众车企,已经拉开七八年甚至十年的距离,那还有戏吗?

  1. MS11竞品究竟是谁?

小米汽车MS11(配置|询价)从它的外观设计以及轮廓来推测,未来它量产后所面对的对手,将会是拥有运动外观的中型纯电动车,比如比亚迪海豹(配置|询价)、特斯拉Model 3和小鹏P7(配置|询价)等车型。这些车型覆盖的价格区间就是在20-30万元,而小米汽车MS11不要维持在这个价格,更需要做的是突出自己的优势,无论是价格优势还是硬件优势。

价格优势,特斯拉俗称车企当中的成本杀手,能把单车成本压榨到极低。比如它的车身一体化压铸技术,通过设计一体式车身压铸成型,将多个独立的零部件压铸成完整的零部件。将原本2-3小时的Model Y车身制造时间压缩至45秒-2分钟,组装机器人的数量也减少了300多台,同时缩短生产线,节省30%的占地面积。

人工部分,主流汽车工厂焊装车间要配200~300名工人,一体式压铸车间只需要20-30名工人。光是这部分特斯拉官方称能减低Model Y的20%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说,零部件的70合一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让车身轻量化,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供应链,整车的制造时间和运输时间缩短,减少人工和机器人,提升制造规模。

2022年特斯拉全年交付131万辆,但是它的利润能达到136.56亿美元(922.28亿人民币),全靠成本压缩,平均每辆车能到7万的利润。相对比之下,比亚迪的平均每辆不到1万的利润,显然特斯拉的价格优势巨大,而小米必须在此基础上推行出更好的成本控制对策,不然很难在价格上突围特斯拉。

而硬件优势,我们能看到比亚迪海豹在最低配的550km 标准续航后驱版精英型中,就已经配备5个摄像头、6个超声波雷达以及3个毫米波雷达,L2级自动驾驶辅助、透明底盘、全景天窗等等,配置部分直接拉满,让海豹的操控便捷程度提升了一个档次。

比亚迪海豹还在底盘上下了不少功夫,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更好的降低了簧下质量,让操控的动态响应提升不少。这解决了多年以来被网友诟病的“筷子悬挂”问题,并且底盘的电池一体化技术,让车身刚性也同步有了提升。

可以说,小米汽车MS11在国内量产后想要走量,就必须面对,价格优势和硬件优势的两个极端特斯拉和比亚迪。或许小米运用在手机领域的整合方案,以价格换规模,再以规模倒逼供应商的零配件降价,把新能源车的价格打下来,从而吸引用户。

2、小米该如何定价?

从上述竞品不难看出,其实想要走量还得维持在20-30万这个区间,这部分才是用户消费的主力。但是小米就要在这个区间推出很有性价比的产品,必须跨越的两大鸿沟就是价格和硬件的取舍。目前来看,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似乎其他车企还没形成这样的格局,它们可以通过工艺制造的提升以及供应链的整合来达到这两大优势。

不过我们从泄漏的外观图来看,车顶的激光雷达以及侧面的固态激光雷达都依稀能看到,预计新车会有不错的辅助驾驶技术。而小米其实早在这技术上有所布局,根据此前的媒体透露,雷军系资本除了投资禾赛科技,还布局了多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因此对料方面,小米大概率是认真的,就和它的小米手机一样,也不会输给“蔚小理”三家。

倘若真像猜测那样堆料,那么定价就得过二十五万大关,因为不光感应设备费钱、酷炫的造型设计以及内饰用料一样费钱。并且在面对现在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车市场,大家的产品力都非常强,那么势必倒逼小米做出价格上的让步。不过或许小米也会愿意这样做,毕竟多年前它就是靠性价比起家的。如果定价在20万以内,就有可能再次引发一波“抢购”潮。

总结

小米MS11这款车是雷军旗下1000亿造车计划的第一步棋,并且要在那么多车企当中脱颖而出,想必的在价格、硬件甚至营销上大花功夫。但小编我个人感觉,前两者会更加有可持续性,而后者或者会造成一时的热销,但冷静下来还是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条道路上已经不乏实践者了。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